电力电缆作为电力系统输电、配电的核心载体,其运行温度直接关系到供电可靠性与设备寿命。当电缆因过载、接头老化、绝缘破损等问题导致局部过热时,可能引发火灾、跳闸等严重事故。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(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, DTS) 凭借 “全程监测、无盲点、高精度” 的优势,成为电力电缆温度监测的核心技术方案,可实现对电缆全长度的实时温度分布监测与故障预警。
一、系统核心原理:基于光的散射效应
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核心是利用光纤本身作为传感介质,通过分析激光在光纤中传输时的 “散射光信号” 反演温度信息,无需在光纤上额外加装传感器。其原理基于光的两种关键散射效应:
1. 拉曼散射(Raman Scattering):温度敏感的核心
当激光(泵浦光)注入光纤后,光子会与光纤中的分子发生碰撞,部分光子的能量发生转移,产生 “拉曼散射光”,分为两种:
- 斯托克斯散射光(Stokes):光子向分子转移能量,散射光波长比入射光长,强度受温度影响较小;
- 反斯托克斯散射光(Anti-Stokes):分子向光子转移能量,散射光波长比入射光短,强度对温度极其敏感(温度每升高 1℃,强度约增加 1%)。
系统通过实时采集这两种散射光的强度比值(Anti-Stokes/Stokes),结合光纤的光学特性模型,即可计算出光纤各点的温度 —— 这是当前主流 DTS 的核心测温原理。
2. 光时域反射(OTDR):定位的关键
为实现 “分布式”(即知道 “哪里热”),系统引入光时域反射技术(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):
激光在光纤中传输时会不断向前散射,同时有极少量光沿原路返回(背向散射)。由于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是已知的(约 2×10⁸m/s),系统通过记录 “发射激光” 与 “接收背向散射光” 的时间差,结合公式 距离 = 光速 × 时间差 / 2(除以 2 是因为光需往返),即可精准定位每个温度测点的位置(空间分辨率可达 1 米以内)。
激光在光纤中传输时会不断向前散射,同时有极少量光沿原路返回(背向散射)。由于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是已知的(约 2×10⁸m/s),系统通过记录 “发射激光” 与 “接收背向散射光” 的时间差,结合公式 距离 = 光速 × 时间差 / 2(除以 2 是因为光需往返),即可精准定位每个温度测点的位置(空间分辨率可达 1 米以内)。
二、系统组成:四大核心模块
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由 “传感光纤” 和 “主机单元” 两大部分组成,具体可拆解为四大模块,各部分协同实现 “光发射 – 信号采集 – 数据处理 – 结果输出” 的全流程:
模块名称 | 核心功能 | 关键技术参数 |
---|---|---|
激光发射单元 | 产生高稳定性、窄脉冲的近红外激光(常用 1550nm 或 1310nm 波长),注入传感光纤 | 脉冲宽度(10-100ns)、输出功率(10-50mW)决定空间分辨率与测温距离 |
光信号接收单元 | 接收光纤返回的背向散射光(斯托克斯 + 反斯托克斯),并将微弱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| 采用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(如 APD 雪崩二极管),降低噪声干扰 |
数据处理单元 | 对电信号进行放大、滤波、模数转换(A/D),计算 “散射光强度比” 并反演温度,同时通过 OTDR 计算位置 | 嵌入式处理器或工业计算机,搭载专用算法(如温度补偿算法) |
传感光纤 | 既是 “信号传输介质”,也是 “温度传感介质”,需适应电力电缆的恶劣环境(高温、高压、腐蚀) | 常用单模 / 多模石英光纤,外层需包覆阻燃、耐温护套(如聚酰亚胺) |
显示与预警单元 | 实时显示电缆温度分布曲线、热点位置,当温度超阈值时触发声光报警或远程通知(如短信、SCADA 对接) | 支持历史数据存储、曲线回放,便于故障溯源 |
三、核心技术优势:为何适用于电力电缆监测?
相较于传统的 “点式测温”(如热电偶、铂电阻,仅能监测单个点),DTS 在电力电缆应用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:
-
全分布式监测,无盲点
可覆盖电缆全长(最长监测距离可达 10km 以上),连续获取每 1 米(甚至更短)测点的温度,精准定位 “接头、终端头” 等易过热部位,避免点式测温的 “漏测” 风险。 -
本质安全,抗干扰能力强
传感光纤为 “无源器件”(无电信号传输),不存在短路、触电风险,适用于高压(110kV/220kV/500kV)电缆沟、电缆隧道等易燃易爆环境;同时光纤抗电磁干扰(EMI)、抗腐蚀,不受电力系统强电磁场影响。 -
长期稳定,维护成本低
石英光纤寿命可达 20 年以上,无机械磨损、老化快等问题;系统主机采用工业级设计,故障率低,后期仅需定期检查光纤连接状态,维护成本远低于点式测温传感器。 -
高精度与宽量程
测温精度可达 ±0.5℃~±2℃(视型号而定),温度量程覆盖 – 50℃~120℃(常规)或 – 50℃~300℃(高温款),可满足电力电缆正常运行(40℃~70℃)与故障过热(超 100℃)的监测需求。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:覆盖电缆全生命周期
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电力电缆的 “运行监测、故障预警、状态评估”,核心应用场景包括:
1. 电缆线路实时温度监测
- 应用场景:城市电网 10kV~500kV 电缆、新能源(风电 / 光伏)送出电缆、轨道交通电缆等;
- 监测目标:实时监测电缆导体、绝缘层温度,判断是否过载(如夏季用电高峰时电流过大导致温度升高),避免绝缘层因高温老化加速;
- 典型案例:电缆隧道内多回电缆并行敷设时,监测各电缆间的温度相互影响,防止局部过热堆积。
2. 电缆接头 / 终端头故障预警
- 应用场景:电缆中间接头(如冷缩接头、热缩接头)、终端头(连接变压器或开关柜的部位);
- 监测目标:接头因压接不良、氧化、绝缘破损等问题,易出现 “局部热点”(温度比正常部位高 10℃~30℃),DTS 可提前捕捉热点并预警,避免接头烧毁引发火灾;
- 行业数据:电力电缆事故中,约 60% 由接头故障导致,DTS 可将接头故障预警时间提前数小时至数天。
3. 电缆敷设环境监测
- 应用场景:直埋电缆(埋于地下)、电缆沟(有盖板的沟槽)、电缆隧道(地下通道);
- 监测目标:监测敷设环境温度(如直埋电缆周围土壤温度、隧道内通风温度),判断是否因环境散热不良导致电缆温度升高;例如,夏季直埋电缆周围土壤温度过高,会导致电缆散热效率下降,需通过 DTS 监测并调整负荷。
4. 电缆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
通过长期采集电缆温度数据,结合电缆的 “载流量 – 温度” 特性曲线(如 IEC 60287 标准),可评估电缆的实际载流量是否匹配当前负荷,预测电缆绝缘层的老化速度,为电缆的检修、更换提供数据支持(避免 “过度维护” 或 “失修”)。
五、关键技术参数与选型要点
选择电力电缆 DTS 时,需重点关注以下参数,确保系统适配实际应用场景:
参数类别 | 核心指标 | 选型建议 |
---|---|---|
测温性能 | 测温范围、测温精度、重复性 | – 常规电缆选 – 50℃~120℃,高温环境(如靠近变压器)选 – 50℃~300℃; – 接头监测需 ±0.5℃~±1℃精度,线路监测可放宽至 ±2℃ |
空间定位 | 空间分辨率、定位精度 | – 电缆长度 <1km 选 0.5m~1m 分辨率,>10km 选 1m~5m 分辨率; – 定位精度需≤±1%× 测量距离(如 10km 线路定位误差≤100m) |
监测距离 | 单端监测距离、是否支持双端 | – 短距离(如电缆沟 < 2km)选单端监测; – 长距离(如输电线路 > 10km)选双端监测(可提高精度、定位断点) |
响应速度 | 测温间隔(数据更新频率) | – 实时监测选 1s~10s 间隔,常规监测选 1min~5min 间隔; – 故障预警需快响应(<10s),避免延误处置 |
环境适应性 | 主机工作温度、光纤耐温 / 阻燃性 | – 户外 / 隧道主机选 – 20℃~60℃工业级设计; – 光纤需符合电力行业标准(如阻燃 A 级、耐温 125℃以上) |
数据接口 | 通信协议、存储能力 | – 需支持与电力 SCADA/EMS 系统对接(如 Modbus、IEC 61850 协议); – 历史数据存储需≥1 年(便于趋势分析) |
六、行业标准与发展趋势
1. 核心行业标准
目前,电力电缆 DTS 的应用需遵循国内外相关标准,确保系统可靠性与数据有效性:
- 国际标准:IEC 61757-3-1(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第 3-1 部分:基于拉曼散射的温度传感器);
- 国内标准:DL/T 1443-2015《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技术要求》(电力行业标准)、GB 50217-2018《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》(明确 DTS 在电缆监测中的应用要求)。
2. 技术发展趋势
- 更高性能:向 “更高精度(±0.1℃)、更高分辨率(<0.1m)、更远距离(>50km)” 发展,满足超高压、长距离电缆监测需求;
- 多参数融合:结合 “分布式振动监测(DVS)”,实现 “温度 + 振动” 双参数监测(如监测电缆是否被外力破坏、接头是否松动);
- 智能化分析:引入 AI 算法,通过历史温度数据、负荷数据建立 “温度 – 故障” 预测模型,实现从 “被动预警” 到 “主动预测” 的升级;
- 小型化与低成本:主机向小型化、模块化设计发展,降低部署成本,推动 DTS 在中低压电缆(如 10kV 配网电缆)中的普及。
七、总结
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(DTS)通过 “光纤传感 + 光散射 + OTDR” 技术,实现了电力电缆全长度、高精度、本质安全的温度监测,是解决电缆过热故障预警、保障电力系统可靠运行的核心技术手段。在选型时,需结合电缆类型、敷设环境、监测需求,重点关注测温精度、空间分辨率、监测距离等参数;未来,随着 AI 与多参数融合技术的发展,DTS 将进一步升级为 “电缆状态智能监测系统”,为电力系统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。